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美学学习心得感语 (第19/19页)
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八、艺术接受的核心、本质与过 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T感受变化。分成观、品、悟三个阶段:“观”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,这是凭借主T的理解力,而达到的一种b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。“品”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,需要主T意识的积极参与,全神贯注,用心专一,静心T味。“悟“是主T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,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。九、艺术接受的主TX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T的意识活动。首先,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。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,而是调动主TX因素对创造者提供的一个文本和形式符号进行意象的创造。其次,艺术接受的主TX,源于接受者不同的“期待视界”再次,艺术品形式的结构,是一个特殊的“图式化”结构。最后,一切艺术品的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。第七章审美教育论一、中西美育思想1舜时代以乐感化2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3《乐记》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。4建安时徐g首次提出“美育”一词5朱熹提出“削融查滓”观点6金圣叹提出“见文观心”的观点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“美育”引入中国,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,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。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,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说。3贺拉斯提出“寓教于乐”;4席勒《美育书简》首次提出“审美教育”;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。二、美育的内涵:人格教育、情感教育、艺术教育。三、美育的特点:诉诸感化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